做最好的芒果体育
全国咨询热线:

芒果体育“中国制造2025”政策要点

发布时间:2024-04-15 22:17:08 人气:

  Bureau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Zhumadian Municipal

  河南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2024年河南省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河南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4年版)的通知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办公室关于发布河南省工业领域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案例汇编(2023年)的通知

  河南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2024年河南省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河南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4年版)的通知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办公室关于发布河南省工业领域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案例汇编(2023年)的通知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十八大以来,习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据统计,十八大后视察的企业七成左右为制造类,并多次在考察中对制造业发展做出重要指示。

  2013年7月21日,习来到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看到这家老牌企业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习十分感触地说,“工业化很重要,我们这么一个大国要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自力更生任何时候都不能少,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

  2014年5月,习在河南视察工作中明确指出,“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脊梁,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还有许多短板,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

  2015年5月,习在浙江视察工作中强调,要“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部署,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附件一制造强国应对金融危机及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政策.................... 22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企业主体建设成效显著,已认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83家、知识产权运用示范企业363家,逐渐成为制造业创新的核心载体。《中国制造2025》进一步提出要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推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充分吸纳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的决策和实施。

  产业创新联盟是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构成的实施产业创新的重要载体。产业创新联盟的重要作用在于整合创新资源,实现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的有效衔接,目前,我国在3D打印、纳米材料、生物医学工程等一些重点领域,已经建立起一批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开展重大战略性问题研究并推动产业转移对接。《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下一步要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础作用,建立一批产业创新联盟,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加快成果转化。

  北京中关村是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北京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13年,为促进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设立了中关村示范区技术创新能力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及产业联盟围绕专利、技术标准、商标和购买科技中介服务开展的创新活动。

  围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高端装备等的集成应用和新模式、新机制的创新,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进制造业由大变强的转变。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组织的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工作,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机制,为试点单位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创造良好环境。《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健全科技成果科学评估和市场定价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机制,引导政产学研用按照市场规律和创新规律加强合作,进一步推动科技与产业、经济相结合。

  《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进一步“加快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立足国防与民用产业发展的双重需要,研究制定军民两用技术发展规划”;《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形成较为健全的军民融合机构和政策法规体系”,明确转移转化中各管理主体的职责权限;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稳妥推进国防知识产权解密和市场化应用”;《中国制造2025》提出“统筹军民两方面资源,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支持军民技术相互有效利用,促进基础领域融合发展”;建立相关技术成果申报、评价的商业化引导机制和评价标准,“大力推进国防装备采用先进的民用标准,推动军用技术标准向民用领域的转化和应用”;建立健全军民两用技术转移转化的利益分配机制、服务制度与鼓励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等;依托具有军工、政府背景和资源优势的军工行业内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协会、商会等,加强国家层面的转移转化线下服务骨干网络建设和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带动社会服务机构共同开展转移转化工作;通过“互联网+”等先进科技工具和创新理念的充分运用,推动服务机构模式创新。

  日本较早地采用“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政策,以优化科技要素配置,形成从研究到应用的完整链条,缩短了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周期,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最初是由政府出面筹划,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参加,组成各类创新联盟,并直接由企业将科技成果投入试样和批量生产。其中,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具有转化的主导权。在军用技术转化方面,日本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促进两用技术相互转化,以同时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和军事需求,并通过修改军用技术开发规定,吸引私营企业参与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如《产业振兴法》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将政府资助项目所获得的技术成果转移给产业部门用于商业化;《技术研究组合法》鼓励通过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化。

  为从国家层面引导制造业前沿技术、基础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形成分布式、网络化的共性技术研发体系,《中国制造2025》提出,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围绕制造业重大共性需求,采取政府与社会合作、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新机制新模式,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开展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是推动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关系网络以及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的制度和机制,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要素组成。建立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的核心是进一步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其重点是进一步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因此,《中国制造2025》提出,加快建立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方向选择机制和鼓励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

  2013年,奥巴马总统向国会提议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该创新网络旨在通过政产学研共同投资,促进新技术、生产工艺、产品和教育项目的开发,支持先进制造技术的商业化转化。它将由相互联系的45个制造业创新中心组成,分别聚焦于研究某一种平台性技术,以此作为世界领先的技术和服务的区域枢纽。目前,已建成5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另有4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正在招标过程中。

  加快自主安全可控的智能制造装备、核心智能测控装置的集成创新与应用。开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核心智能测控装置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形成增材制造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传感器、智能仪表、控制系统等一批自主安全可控的智能制造装备与装置。

  开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核心智能测控装置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形成增材制造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传感器、智能仪表、控制系统等一批自主安全可控的智能制造装备与装置。

  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中,分类实施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总结经验和模式,在全行业推广。

  面向《中国制造2025》中确定的10大重点领域,依托优势企业,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实现智能制造装备、智能测控装置、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高度集成,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车间。

  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加强智能制造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健全综合保障体系。

  佛山过去三十年以制造为魂,成为中国制造的典型符号。借“中国制造2025”之力,佛山以“互联网+”、“机器换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等“智造”手段革新制造,如“互联网+家居”(维尚家具)、“陶瓷成套设备+服务”(科达洁能),实现了从佛山制造向佛山智造的转变。紧抓发展机遇,到2025年佛山可再为中国制造带来惊艳。

  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制造模式是通过实施“互联网+制造业”实现互联网与工业融合的创新,围绕制造业产品、装备、流程、管理、服务等重点领域,采取系统推进、分类施策、点面结合、示范引领、强化支撑的原则,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新形势下产业竞争的新优势。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制造业发展应加快开放式研发设计,推广智能化生产方式,培育适合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发展的生态系统。

  通过采取政企合作、公私合营、混合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发展模式创新,推动各行业、各领域在技术、标准、监管等方面充分衔接,加快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制造业融合创新相关体制机制和制度的研究制定。

  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网络连接、数据分析、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建立协同创新平台,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数据保障和处理平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全面优化企业生产、管理、销售、培训等环节,提升企业竞争力。

  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加强智能制造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健全综合保障体系。加快落实“宽带中国”行动计划,降低网络资费,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重点支持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制造相关的技术研发、服务创新、平台建设、应用示范等,鼓励地方政府根据自身需求,组建投资基金,探索投融资方式,支持企业间加强产融结合,通过股权、债权等方式实现投贷联动,加速协同创新。

  成立于2005年的猪八戒网是基于互联网开展新型制造模式的典型案例。猪八戒网可以进行创意设计、互联网应用开发、文案策划、生活服务等多种行业服务交易。猪八戒网的运营模式包括悬赏任务、招标任务和速配,实现服务商和买家在互联网上的交易。猪八戒网通过高效的网络技术支撑了大用户量访问、高并发请求与低成本高扩展的需求,通过互联网将服务业务资源、服务价值链有效的进行了整合与挖掘,通过悬赏和招标等商业模式,简化了服务流程,提高了效率,并通过资质认证和用户口碑等方式保障服务提供质量。目前,猪八戒网已是中国最大的第三产业交易平台。

  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简称工业“四基”)是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是提升工业质量和效益、培育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是推动制造强国建设的核心任务。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工业强基专项行动”为主要抓手,完善推进机制,提升工业基础能力。

  自2013年开始,进行工业强基专项年度预研,组织项目评估和确认工作,选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工程化、产业化示范的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先进基础工艺项目,推动开展示范应用。

  围绕原材料、装备和电子信息领域的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急需,推动重点企业关键技术与产品突破,通过招标、定向征集等方式,组织生产、应用企业及科研院所等开展“一条龙”攻关,实现“四基”的产业化、工程化突破。

  根据行业发展特点,推进行业发展急需的标准、质量可靠性、计量检测、知识产权、共性技术研发等技术基础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建立共性技术服务体系,支撑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探索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认证。

  日本在1956年、1957年针对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尚未建立起足以支撑其发展的独立的专用材料、元器件生产体制及基础技术部门明显落后的状况,先后制定并颁布了《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和《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提出了“要建立解决日本经济自立的工业基础”。经过七年的实施,不仅使日本成为一个重要的机械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出口国,而且为整机类机械产品和电子产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进入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一直保持竞争优势的加工装配产业严重衰退,而被称之为“中场产业”的高功能零部件、元器件和中间材料产业却异军突起,成了日本制造业的核心。

  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行业协会的合作,根据企业与行业发展需求,编制年度工业强基发展目录,明确重点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推动整机和系统采用自主产品和技术,引导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需对接,推动相互协同发展。建立中国工业强基信息网,定期发布企业强基产品供求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制订发布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根据重大技术装备发展情况每2-3年动态调整一次,共包括14个领域360多项装备产品。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保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的通知》,保监会及保险业行业协会指导监督保险公司为目录内装备定制综合险,装备制造企业自主投保,中央财政适当补贴投保企业保费。利用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激发保险功能,降低用户风险,加快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

  博世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之一,其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研发创新推动发展。博世集团每年创新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8%,2008年研发投入超过35亿欧元,每年在世界范围内申请超过3000项专利,平均每个工作日15项专利。二是不断尝试新模式新业态。博世集团已经在全球超过250家工厂推广试验工业4.0,在博世洪堡物流中心,所有零件都有一个专属的射频识别码,使得不同地域生产的零部件可以无缝对接,该系统获得了德国汽车工业协会颁发的物流奖。三是坚持以高标准生产。为保证产品质量,博世提出了“12质量原则”,已成为博世集团的工作准则和产品服务的基本要求。

  一是大力推广先进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芒果体育,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制定发布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和“能效之星”产品目录,推广先进成熟的余热余压余能回收利用技术,总结典型模式,进行综合示范。二是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强化贯彻行业能效限额标准,落实《电石 铁合金行业能耗限额标准贯彻实施方案》,并逐步扩大试点行业范围,推动高耗能行业企业贯彻落实强制性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和设备产品能效标准;落实高耗能行业能效“领跑者”制度,带动工业企业全面提升工业能效。三是规范市场管理,切实加强节能监察工作,建立有利于绿色企业发展的统一公平的竞争市场。四是进一步加大对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的支持力度,通过政府直接补贴、绿色信贷、产业投资基金、节能量交易、差别电价水价等政策机制,推动传统制造业实施绿色改造。

  政策措施要点2:培育发展一批能源管理信息化、节能装备制造、绿色数据中心等新兴产业

  一是按照《钢铁、石油和化工、建材、有色金属、轻工行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引导广大工业企业加快建设能源管理中心。通过支持能源管理中心建设,促进相关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培育专业提供能源管理中心研发、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等服务的新型节能服务公司。二是推进节能装备产业发展。按照《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工程实施方案》、《电机能效提升计划》、《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要求,强化高效节能电机、锅炉等产品装备的生产能力,推动优势地区形成绿色制造集聚区。三是参照《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工作方案》,推广绿色智能服务器、热场管理、余热利用、自然冷源、水循环利用、分布式供能、直流供电等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提升绿色数据中心运维水平。

  贵安信投-富士康绿色数据中心在规划设计时,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特点,实了超高效、超节能的制冷系统设计与运用。根据贵州多年的季风条件以及年均温度,有效运用喀斯特地形,于山与山之间垭口,以简易的方式建立类隧道式数据中心,不但加强了自然风力,且有效运用季风及烟囱效应排放热气,从而形成动态自然冷却技术为数据中心制冷,其能耗指标PUE1.1,在全国范围乃至世界范围均属前列。

  一是深入推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以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赤泥等为重点组织实施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加强产业链衔接,加快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培育一批典型龙头企业,促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二是全面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继续加强行业规范管理,逐步建立废油、废塑料、废旧纺织品、建筑垃圾、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制度,继续做好废旧轮胎、废钢铁加工行业规范管理工作,打造一批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重大示范工程。三是加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资源化利用,研究制定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组织开展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四是加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完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标准体系,提升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水平及产品附加值。

  再制造是绿色制造的典型形式,主要采用先进适用的再制造技术、工艺对废旧工业品进行修复改造,使其性能和质量达到或超过原型新品。《中国制造2025》提出“实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推进产品认定,促进再制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针对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盾构机、重型矿用载重车等大型成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实施高端再制造;利用信息化技术对传统机电产品以及通用型复印机、打印机实施智能再制造;对老旧和性能低下、故障频发、技术落后的在役机电装备实施在役再制造。推进再制造产品认定,提高对再制造产品、再制造生产过程的甄别和检验检测能力,进一步规范再制造产品生产,引导再制造产品消费,提升再制造产品的公众认知度和市场接受度。优先在政府部门、公共事业机构、大型企业集团推广应用再制造产品,通过“以旧换再”等政策,提升再制造产品在大众消费市场中的竞争力。

  格林美公司通过循环再生钴、镍、铜、钨、金、银、钯、铑、锗、稀土等二十多种稀缺资源以及新能源材料、塑木型材等多种高技术产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稀有金属资源化循环产业链。通过构建废旧电池与钴镍钨稀有金属废物循环利用、报废电子电器循环利用与报废汽车循环利用等三大核心循环产业群,建立循环产业园区,实现年处理废弃物总量100万吨。其中,年处理小型电池占中国总量10%以上;年回收处理废旧家电1000万台以上,占中国报废家电处理量的15%以上;年回收钴资源2000吨以上、钨5000吨以上。

  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现有技术条件、原材料保障等因素,采用合理的结构和功能设计,选择绿色环保原材料、易拆解利用的部件,优化解决各个环节资源环境问题,可以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从源头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的指导意见》,启动了百家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示范企业创建工作,发布了《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2014年版)》。一是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示范企业创建工作,围绕重点工业行业筛选一批代表性强、市场影响力大、设计开发基础好的企业,开发符合生态设计的绿色材料、绿色产品、绿色工艺,打造绿色供应链,实现生态设计示范企业的创建目标;二是组织推动重大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化应用示范,以技术创新为主线,形成一批适应市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三是实施一批绿色制造产业化示范工程,继续组织实施《高风险污染物削减行动计划》,全面推进荧光灯、电池、电石法聚氯乙烯、铅冶炼、再生铅、铅酸蓄电池、高度农药等行业实施绿色改造,推动建设一批示范工程。

  绿色工业园区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按照生态设计理念、清洁生产要求、产业耦合链接方式建设和发展的新型工业园区。以绿色发展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园区企业为主体,推进建设一批绿色工业园区:一是强化园区规划布局,对现有工业园区优化区内产业、企业的空间布局,对新建园区科学制定园区发展规划,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推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二是加强园区分类指导,鼓励园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并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在园区内积极推行热电联产、余热余能综合利用,实现园区内企业能量优化及梯级利用,推进园区内工业资源回收利用。三是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推动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制定绿色工业园区评价指标和评估方法,完善园区能源环境管理系统,构建工业园区绿色管理和服务体系。到2020年,培育100家示范意义强、具有鲜明特色的绿色工业园区,形成不同区域、不同领域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模式,到2025年,通过推广先进经验和模式,带动80%以上的国家级工业园区和50%以上的省级工业园区实施绿色化改造。

  广东省揭阳市积极推动把中德金属生态城建设为集综合配套服务功能和生产制造功能为一体的工业园区,立足现有区域金属产业基础,探索园区建设管理体制创新,积极引入德国先进技术工艺,通过产业发展集聚化,培育技术协作型产业集群,园区企业涵盖生产制造、研发设计、人才培养、贸易物流、金融交易等多方面;同时,在园区发展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推动园区企业100%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根据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和再利用原则,构建包括物质循环生态链、能量梯级利用链、水循环利用链、信息管理链等多条产业链在内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绿皮书是政府就某一重要政策或议题而正式发表的咨询文件,起源于英美政府。因为报告书的封面是绿色,所以被称为绿皮书。绿皮书应体现引导和咨询两大功能,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权威性。一是引导广大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从事研发、生产和使用绿皮书中所列产品和技术的企业。二是为各级政府部门支持重点领域的发展提供咨询和参考。

  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将组织编制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绿皮书,向市场传递信息,让企业了解国家鼓励发展哪些行业及这些行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加速各类资源集聚,依靠市场的力量促其发展。

  “绿皮书”对重点领域的需求、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应用示范、战略支撑与保障分别进行了描述,并绘制了发展路线图。“绿皮书”是重点领域发展路线图的汇总。考虑市场和技术的变化速度加快,绿皮书将每两年滚动修订一次。

  世界各国发展制造业的进程中,都根据本国发展的战略需求、发展所处的阶段及技术发展的进程,在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发展重点,聚焦国家力量予以重点突破。

  从我国制造业来看,在2015年—2025年期间发展重点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优势领域,与国际强国水平比较接近,如能针对存在的短板采取有力对策,到2020年可率先实现突破,进入强国行列,到2025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通信设备、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航天装备。第二类战略必争领域,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休戚相关,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也必须高度重视,加大支持力度,缩短差距,保证自主可控。如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航空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无论是优势领域还是战略必争领域,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也要发挥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予以重点突破。

  据此,《中国制造2025》选择了10个重点领域。考虑到重点领域涉及面较广,为便于编制发展路线个优先发展方向。

  美国总统提出重振美国制造业的号召,经过几年努力,正在迎来金融危机之后的强劲复苏,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低成本成形制造、数字化设计与设备互联等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应用,带来了美国制造业出现新的创新创业高潮。美国政府重点支持八大领域 :清洁能源、下一代机器人、3D打印、国家安全相关行业、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页岩气。

  预计“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建铁路不低于2.3万公里,总投资不低于2.8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有超过50个城市建设轨道交通,未来十年,城轨车辆平均年需求将超过5000辆。

  到2025年,主要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境外业务占比达到40%,主导国际标准修订,建成全球领先的现代化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体系,占据全球产业链的高端。

  (1)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目标速度等级350km/h;编组方式:8辆编组,4动4拖;轴重:≤17t的高效低噪新型高速动车组。

  (3)城际快速动车组。完成120~140/140~160 km/h两个速度级。

  (5)中低速磁悬浮系统。构建中低速磁悬浮系统的设计、制造、试验、检测技术平台,建立技术标准和规范。

  一是完成数控机床专项“十三五”实施计划编制,完成数控机床专项2016年度计划的编制与报批,编制专项成果目录,组织召开专项成果展。二是继续组织实施好大飞机重大专项,按计划完成大型客机和商用发动机验证机设计、试制和试验年度任务。三是加快提升航空发动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管理模式,做好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启动实施各项科研和建设任务。四是继续实施高技术船舶、民机科研计划,重点突破高技术船舶、深海资源开发装备系统等关键装备研发制造,统筹规划飞机、发动机、机载系统的预研、验证和产品开发,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五是论证实施航空安全管控和健康监控专项工程,规范和促进通用航空发展。

  一些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重大专项将试点示范作为其工作重点。例如,工信部在2015年开展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主要是选择有条件的地区、企业和行业,开展试点示范,从流程型的制造、离散型制造等6个方面开展试点示范,然后总结经验和模式,并逐渐推广。

  高端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也将试点示范作为工作重点,并着力推动先进产品的示范应用。加大投入用户需求有代表性、能集中验证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的应用验证和应用示范基地建设,有选择性地支持市场导向性强的产品成套性、高柔性和智能化项目,重点解决装备的高效性和智能化。

  数控机床专项是16个科技重大专项中为各行业提供重大技术装备的专项,具有基础性、通用性和战略性的特征。通过六年的实施,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行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先后为核电、大飞机、点火工程等七个重大专项和四代战机、运载火箭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提供了关键制造装备。截止到2014年底,专项共研发各类新产品(新技术)2760项,新增产值650亿元。

  2009年4月,奥巴马提出将“重振制造业”作为美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同年12月,美国政府出台《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配合《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推出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资金扶持方案,重点投向可再生能源、节能项目、智能电网、医疗信息化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2010年8月,美国公布《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制造业促进法案》和《2010 制造业促进法案》,提出对本土制造业所需的原材料进口削减关税,对投资在本土的美国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款,对购买节能型汽车的消费者提供7000美元/辆的抵税额度等鼓励政策。

  2011年6月,美国启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美国能源部投入1.2亿美元,用于制造工艺和新材料的研发创新。此后又颁布《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将智能电网、清洁能源、先进汽车、航空与太空能力、生物和纳米技术、新一代机器人、先进材料等作为重点发展领域。

  2012年3月,奥巴马首次提出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要在国内建立45家创新研究中心,加强高等院校和制造企业之间的产学研有机结合。此后,《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初步设计》出台,计划投资10亿美元组建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集中力量推动数字化制造、新能源以及新材料应用等先进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截至目前,已成立四家创新研究中心并投入运行,其中国家增材制造中心获得政府提供的8500万美元用于22个项目的研究;下一代电子电力制造中心、数字制造及设计创新中心和轻质金属制造中心共获得2亿美元的政府资金支持。

  美国的“再工业化”已产生明显成果,表现之一是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和贡献度上升。制造业占GDP比重由2009年的11.9%提高到2013年的13.9%,2012年、2013年GDP增幅分别为2.8%和1.9%,其中制造业的贡献分别为0.77%和0.84%,高于同期服务业对GDP的贡献。表现之二是带动就业,失业人数减少。失业率由2009年的10%左右降到目前的5.5%左右。表现之三是出口增长明显。2013年制造业出口总额较2009年增加了49%。表现之四是促进部分海外制造业回流。福特、通用电气、苹果等企业已经着手将部分生产线回迁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的一项调查称,在年销售额10亿美元以上的受访公司中,37%的公司称它们计划或正积极考虑将制造厂从中国迁回美国。

  2010年3月,欧盟出台了历史上第二份十年经济发展规划《欧洲2020战略》,重点实现智能型增长、可持续增长和全面增长。提出七大旗舰计划,比如为建立数字化的单一市场,欧盟研究和创新基金将加大对ICT领域的支持,以加强欧洲在关键领域的技术优势,也允许成员国动用包括结构基金在内的公共资金给予支持。

  2012年12月,欧盟审核通过了《强大的欧盟工业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复苏》,简称“新工业政策”,提出通过“增强型工业革命”扭转欧盟工业比重下降趋势。主要涉及清洁生产的先进制造技术、关键使能技术、基因产品、可持续产业政策及原材料、清洁车辆和智能电网六大产业。

  ——对机动车和运输设备行业,成立清洁和高效机动车平台,制定核心技术和材料研发计划、战略运输技术计划,成立清洁运输体系和电子流动性方案。制定了《汽车2020行动计划》,电动汽车研发投入资金已经超过19亿欧元;提出“冶金欧洲“计划,启动10亿欧元计划开发新型金属材料及制造技术。

  ——对健康、环保产品和技术、能源供应和安保行业,设立安全行业计划和欧洲安全及两用平台。计划投入640亿欧元用于帮助欧盟成员国推动其他环保产业发展、鼓励相关新产品开发、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智能电网将可再生能源融入电力系统,有助于提高能源效率,预计到2020年,欧盟在智能电网建设上将投入600亿欧元。

  ——对于化工、工程、运输设备制造、农产品和商业服务行业,成立化工行业竞争力高层小组,利用食品行业高端论坛保障食品供应链,根据《文化创新行业潜能开发绿皮书》成立欧盟创新产业和移动通讯行业联盟,提供5000万欧元资金用于5G技术的研发。

  ——对于参与国际竞争的能源密集型产业,制定国家资助规则,通过电费对间接温室气体排放成本提供适当补偿,制定可持续产业低碳创新运用计划。计划筹措130亿欧元用于“绿色能源”,280亿欧元用于改善水质和提高废弃物的处理和管理水平。

  2013年12月,欧盟批准实施“地平线”第八个研究与技术开发框架计划,时间跨度从2014年到2020年,预算总额为702亿欧元,涵盖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和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这三大内容。其中应用技术包括推动信息技术、纳米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空间技术等领域的研发与创新。此外,欧洲投资银行还将提供600亿欧元的中长期额外贷款,其中约100-150亿欧元用于中小型企业的创新,约150-200亿欧元用于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框架计划的推进下,欧盟将同大数据价值协会共同出资25亿欧元,用于大数据产业的研究和发展。

  欧盟的“再工业化”战略明确提出,到2020年,工业占欧盟GDP的比重从2013年的15.6%提高到2020年的20%。目前看,欧盟制造业实现了微弱复苏,截止2015年3月,欧元区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创7个月新高,已经连续20个月守在景气荣枯分水岭50之上,汽车以及机械制造业成为增长最快的两个部门。

  德国为发挥其作为全球领先的装备制造供应商以及在嵌入式系统领域的优势,通过在制造业领域大力应用物联网以及服务互联网技术,力图抢占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2010年7月,德国政府公布《高科技战略2020》,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制造业发展的创新政策。重点关注气候与能源、保健与营养、机动性、安全性和通信等5个领域,并确定了十项未来研究项目。此后,推出《高科技战略行动计划》,决定在2012~2015年投资约84 亿欧元,推动十项未来研究项目的开展。

  2012年8月,德国政府推出“2020—创新伙伴计划”,将在2013至2019年投入5亿欧元,通过支持东西部研发创新合作,推动德国东部地区科研能力特别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2013年4月,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发布《实施“工业4.0”战略建议书》,在未来的智能制造业中,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对涵盖自动化、生产技术、汽车、机械工程、能源、运输以及远程医疗等众多工业部门、应用领域,工业4.0已经获得2亿欧元的联邦政府资金支持。

  ——在加大创新投入方面,德国提出“工业联合研究”项目,将具有研发兴趣的工业企业与研究机构集合到一起,为项目提供资金,且资金无需偿还;“中小企业创新计划”对单个企业的研发项目及中小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进行资助,项目资金从2010年的3.13亿欧元提高到2013年5.13亿欧元。

  ——在企业融资方面,德国政府通过欧洲复兴计划的专用基金和政府专属的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持。通过欧洲复兴基金(ERP)向中小企业提供总额为500亿欧元,长达10年的研发贷款。2012年,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总的贷款额度在78亿欧元左右,受益的企业中有四分之一约为工业企业。

  ——在能源使用方面,2012年,德国联邦电网管理局出台《电网发展计划》,拟大规模扩建电网。针对制造业等能源密集型产业,规定中小型的能源密集型企业可以享受《可再生能源法》的特殊补偿。

  ——在降低企业负担方面,德国政府积极为制造业减负,2012年,大约有1.1万家企业受益于能源税收减负政策,约有2.3万家企业受益于电力税收减负政策。

  德国不断强调制造业在本国的基石地位,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0%以上,其中,机械设备制造业产销创新高,并继续保持世界机械设备第一大出口国的地位。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英国政府多次出台制造业发展战略和倾向性政策,宣布成立战略投资基金,以实际行动扶植制造业。

  2008年,英国政府推出“高价值制造”战略,鼓励英国企业在本土生产更多高附加值产品,并推出了一系列资金扶持措施,包括每年约5000万英镑的创新直接投资,开放知识交流平台和投资高价值制造创新中心的建立等。具体策略包括:

  ——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链。2011年12月,英国政府投资1.25亿英镑,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以支持制造基地的发展。这项“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不仅仅面向汽车、飞机等传统产业,还面向英国有望在世界领先的再生可能源和低碳技术等领域,旨在支持英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市场发挥重要作用。

  ——启动预测性战略研究。2012年1月,英国政府启动“对未来制造业进行预测的战略研究”项目。该项目是定位于2050年英国制造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研究,通过分析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英国制造业发展与复苏的政策。2013年10月形成最终报告《未来制造业:一个新时代给英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报告认为制造业主要致力于四个方面:更快速、更敏锐地响应消费者需求;把握新的市场机遇;可持续发展;加大力度培养高素质劳动力。

  ——提供资金支持。为了解决技术型企业资金困难,英国政府于2009年设立英国创新投资基金。以1.5亿英镑作为基础投资,拟在10年内建成一个10亿英镑的基金。该基金主要向生命科学、信息和通信技术、低碳和高价值制造业等行业。为了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英国政府和私人投资机构共同出资成立高技术基金。政府计划投资2000万英镑,带动机构投资者1亿英镑的投资,且政府根据收益率不断追加投资,从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给予税收优惠。英国政府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来吸引制造业回流。2013年英国公司税从24%降至23%,远低于其他国家30%左右的平均水平。

  英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不到11%,但近期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2014制造业增速超过整体经济增速,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其中机械制造业的产值增幅排名第一。2015年一季度,新增订单数量持续上涨,消费品和中间品订单保持稳定增长。受制造业产出扩张带动,制造业吸收就业人数也维持增长态势,新增就业岗位数量创近3年新高。

  2013年,法国政府提出《工业重振计划》,努力建设“新工业法国”。2014年7月,法国完成了“重振计划”的34个项目的实施路线亿欧元,涵盖了多个重要工业领域,总体可以归三类:第一类是改变生产方式的前沿技术。第二类涉及环保和新能源。第三类涉及医疗和健康。预计,这34个项目将在未来10年内为法国创造近48万个就业岗位,创造出455亿欧元的附加值。

  与此同时,法国也建立起“战略投资基金”,总额约达1200亿美元,主要用于对能源、汽车、航空等战略性产业的投资。仅2013年,法国政府为了发展能源、汽车、航空和防务等战略企业,已经建立200亿欧元的“战略投资基金”。另外,在能源领域,法国也出台了诸如电动汽车、光伏、太阳能等产业的相关扶持政策。

  2008-2012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法国制造业就业率和增加值占比分别下降了1.3%和1.8%,但这些数据都在2012年出现明显回升,高科技出口从2008年的919.80亿美元下降到2009年的825.31亿美元,但之后持续增长并在2013年达到1083.65亿美元。

  金融危机后,美国等引导的制造业回归趋势的刺激下,日本政府在重振本国制造业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2013年1月,日本经济再生总部制定的“经济增长战略探讨课题”的方针草案正式出台。“产业投资立国”计划被放在了日本政府经济刺激政策的最重要位置,计划投入13.1万亿日元为刺激方案提供启动资金,并成立了两只基金,其中一只用于鼓励日本企业开发新科技以及新业务合作的基金,规模大概1500亿日元;一只用于鼓励日本企业海外并购的基金,规模大概2000亿日元。

  2013年6月,日本政府正式出台以“日本再兴战略”为名的经济增长战略和中长期经济财政运营指引。在制造业领域,一方面鼓励汽车、信息通信设备、电子电器等制造业回归本土市场,另一方方面,重点发展制造业的尖端领域,加快大数据应用、机器人、下一代清洁能源汽车、再生医疗以及3D打印技术等的发展。

  ——在企业层面,通过企业税制结构改革,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日本政府计划从2015财年之后的几年内,将日本现有的企业税率从高于35%的水平逐步降至30%的水平之下。日本开发银行对高科技企业的贷款年限可长达25年,一半贷款的利息可按7.3%计算(普通利率为8%-8.5%)。并且对高科技中小企业提供年息为2.7%的特别贷款。

  ——为了促进新能源的发展,日本大力推行电力新政,不仅放开了对电力市场的部分限制,还从2014年7月起开始实施“电力全量购入制度”,鼓励企业投资可再生能源产业。日本政府调整了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取消了购买混合动力汽车部分优惠政策,只保留免征消费税的优惠,而对更清洁的燃料电池汽车则提供每辆最高85万日元的补贴。

  在超级宽松政策的推动下,日本制造业从2013年开始有所恢复,2014年1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6.6,创八年新高。日本制造业加速回归,松下、夏普、东芝等家电制造企业将生产线年日本的平均完全失业率为3.6%,同比减少0.4个百分点,实现4年连续好转。

  后金融危机时代,韩国在面对全球经济缓慢上行的情况下,加快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为经济增长寻找新的动力。

  在绿色能源技术产业方面,2009年韩国推出 “绿色新政”,并制定《绿色增长国家战略及五年计划》,涵盖信息通信、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文化技术等新兴产业。并于2009年颁布36个“绿色新政”项目,项目总投资达50万亿韩元。同年,韩国公布《绿色能源技术开发战略路线图》中,对新再生能源、低碳能源、高质量水处理、LED应用、绿色交通系统和高科技绿色城市六个技术领域出台了相应的推进措施。并将以太阳能、清洁燃料、车载蓄电池等为代表的15个产业列为朝阳产业,进行重点发展。同时,设立1.1万亿韩元的绿色中小企业专用基金,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输血。

  在科技创新产业方面,2009年颁布了“李明博政府的科学技术基金计划”,计划对七大重要领域的90个技术进行重点开发扶持。2012年,在1999年推出的《韩国科技发展长远规划2025年构想》的基础上,韩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其他16个部门制定了《FTA时代-国家研发战略》。该战略计划在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可再生能源、制药产业方面加大原创性投资,实现产业化。高附加值产业方面,重点支持电气电子、汽车、计算机、造船业等韩国支柱产业的发展。

  在机器人产业领域,韩国政府在2009年推出“第一次智能型机器人基本计划”,并于2012年发布《机器人未来战略展望2022》,2014年出台“第二个智能机器人开发五年计划”。

  在未来信息技术领域,韩国出台“IT未来战略”,全力打造智能韩国(Smart Korea)。战略提出把信息整合、软件、主力信息、广播通信、互联网等5个领域确定为信息核心战略领域,并提出将促进信息产业与汽车、造船、航空等其他产业的融合,建立大企业和中小风险企业一起成长的产业链。

  在新材料领域,韩国政府推出一系列相关计划,包括《新产业发展战略》、《纳米科技推广计划》等。指出未来发展方向为下一代高密度存储材料、生态材料、生物材料、纳米材料、未来碳材料技术、结构材料等。

  在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制造业特别是先进装备制造业成为韩国经济复苏和未来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2013年韩国制造业增长率为2.9%,超过了服务业的2.4%,2014年,差距进一步拉大,制造业增长率和服务业增长率分别为4.4%和3.4%。此外,进出口贸易也有所升温,贸易规模、出口额和贸易顺差均创历史最高。

  德国政府认为,尽管德国拥有强大的机械和装备制造业,但中国对德国工业构成了竞争威胁,美国也在通过各种计划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因此,制定“工业4.0”战略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德国制造的未来”。当前,正值我国大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德国推行“工业4.0”战略的理念、内容和做法等诸多方面,都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学习并给出积极回应。

  德国“工业4.0”战略的要点可以概括为:建设一个网络、研究两大主题、实现三项集成、实施八项计划。

  建设一个网络:信息物理系统网络。信息物理系统就是将物理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上,让物理设备具有计算、通信、精确控制、远程协调和自治等五大功能,从而实现虚拟网络世界与现实物理世界的融合。CPS可以将资源、信息、物体以及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创造物联网及相关服务,并将生产工厂转变为一个智能环境。这是实现工业4.0的基础。

  研究两大主题: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智能工厂”是未来智能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生产设施的实现。“智能生产”的侧重点在于将人机互动、智能物流管理、3D打印等先进技术应用于整个工业生产过程,从而形成高度灵活、个性化、网络化的产业链。生产流程智能化是实现工业4.0的关键。

  实现三项集成:横向集成、纵向集成与端对端的集成。“工业4.0”将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嵌入式终端系统、智能控制系统、通信设施通过CPS形成一个智能网络,使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以及服务与服务之间能够互联,从而实现横向、纵向和端对端的高度集成。“横向集成”是企业之间通过价值链以及信息网络所实现的一种资源整合,是为了实现各企业间的无缝合作,提供实时产品与服务;“纵向集成”是基于未来智能工厂中网络化的制造体系,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替代传统的固定式生产流程(如生产流水线);“端对端集成”是指贯穿整个价值链的工程化数字集成,是在所有终端数字化的前提下实现的基于价值链与不同公司之间的一种整合,这将最大限度地实现个性化定制。

  实施八项计划:“工业4.0”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一是标准化和参考架构。需要开发出一套单一的共同标准,不同公司间的网络连接和集成才会成为可能。二是管理复杂系统。适当的计划和解释性模型可以为管理日趋复杂的产品和制造系统提供基础。三是一套综合的工业宽带基础设施。可靠、全面、高品质的通信网络是“工业4.0”的一个关键要求。四是安全和保障。在确保生产设施和产品本身不能对人和环境构成威胁的同时,要防止生产设施和产品滥用及未经授权的获取。五是工作的组织和设计。随着工作内容、流程和环境的变化,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六是培训和持续的职业发展。有必要通过建立终身学习和持续职业发展计划,帮助工人应对来自工作和技能的新要求。七是监管框架。创新带来的诸如企业数据、责任、个人数据以及贸易限制等新问题,需要包括准则、示范合同、协议、审计等适当手段加以监管。八是资源利用效率。需要考虑和权衡在原材料和能源上的大量消耗给环境和安全供应带来的诸多风险。

  总的来看,“工业4.0”战略的核心就是通过CPS网络实现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连通、相互识别和有效交流,从而构建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生产由集中向分散转变,规模效应不再是工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产品由趋同向个性的转变,未来产品都将完全按照个人意愿进行生产,极端情况下将成为自动化、个性化的单件制造;用户由部分参与向全程参与转变,用户不仅出现在生产流程的两端,而且广泛、实时参与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全过程。

  积极应对新科技产业革命,争夺国际产业竞争话语权的重要举措。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把重振制造业作为近年来最优先的战略议程。此外,日本、韩国等也特别重视对以信息技术、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扶持。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全球制造业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迅速提升。2011年,印度通讯和信息技术部正式启动“信息物理系统创新中心”,开展包括人形机器人在内的多个领域的研究。根据Zebra Tech公司的最新调查,即便目前,印度企业使用物联网技术的水平也位于世界前列。

  因此,德国亟须通过战略调整指引企业积极争夺国际制造业竞争制高点。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工业可编程控制器等的创新和应用,推动了制造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在这一过程中,尽管德国拥有世界一流的机器设备和装备制造业,尤其在嵌入式系统和自动化工程领域更是处于领军地位,但德国工业面临的挑战及其相对弱项也十分明显。一方面,机械设备领域的全球竞争正日趋激烈,不仅美国积极重振制造业,亚洲的机械设备制造商也正奋起直追,威胁德国制造商的地位。另一方面,软件与互联网技术是德国工业的相对弱项。为了保持作为全球领先的装备制造供应商以及在嵌入式系统领域的优势,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挑战,德国提出自己的“工业4.0”战略,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德国的传统优势,大力推动物联网和服务互联网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在向工业化第四阶段迈进的过程中先发制人,与美日等国争夺新科技产业革命的线”强调通过信息网络与物理生产系统的融合来改变当前的工业生产与服务模式,将成为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工业4.0”时代,产品与生产设备之间、不同的生产设备之间,通过数据交互连接到一起,让工厂内部纵向之间甚至工厂与工厂横向之间都能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形成生产的智能化。2013年德国Zeiss集团在欧洲机床展上展示了一套名为PiWeb的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跨国公司分布在不同地区工厂的机器测量数据的网络共享,实现全球不同工厂数据的同步监测。德国的博世、奔驰和大众等公司已经开始使用这套系统。此外,在2014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展示了共有10家企业联合参与研发的全球第一个“工业4.0”演示系统,以证明该概念实现的可能性。这表明,德国不仅能够向全球提供利用智能制造系统生产的工业产品,也力图成为先进智能制造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由此促进德国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

  把两化深度融合作为主要着力点。德国“工业4.0”战略与我国提出的两化深度融合有很多相通之处。在某种程度上,两化融合可称为我国工业的3.0,两化深度融合可以说是我国工业的4.0。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只有将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与我国工业化历史进程紧密结合起来,把两化深度融合作为主线,才能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也才能在向工业化迈进的过程中占得先机。

  超前部署建设国家信息物理系统网络平台。信息物理系统将改变人类与物理世界的交互方式,物质生产力、信息生产力,能源、材料和信息三种资源高度融合,将使未来产业发生真正革命性的变革,对未来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美、德等世界工业强国都高度重视信息物理空间构建,加强战略前瞻部署,并取得积极研究进展。中国要决胜未来的竞争,必须在构建信息物理系统网络平台上先行一步。一方面,在国家新的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加强对CPS的总体布局,研究制定CPS建设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发展路径和政策举措。同时,在制造业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等工作中加强前瞻部署和应用推广。另一方面,可借鉴美国组建“国家制造创新网络中心”的做法,组建一批国家信息物理系统网络平台,负责承担基础理论研究,组织力量研发突破CPS软件、传感器、移动终端设备等工具和装备,推动重点行业企业的开发应用。

  启动国家智能制造重大专项工程。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智能设备和生产手段在未来必将广泛替代传统的生产方式。当前,我国在智能测控、数控机床、机器人、新型传感器、3D打印等领域,初步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但总体看,我国制造业发展仍然以简单地扩大再生产为主要途径,通过智能产品、技术、装备和理念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任务艰巨而迫切。建议从国家层面启动实施智能制造专项工程,加强技术攻关,开展应用示范,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转型。一是重点突破智能机器人。开展智能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系统集成、设计、制造、试验检测等核心技术研究,攻克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二是开展数字工厂应用示范。在全国范围内分行业分区域选取试点示范企业,给予扶持,建设数字制造的示范工厂,发挥其“种子”作用。三是推动制造业大数据应用。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先导,鼓励其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营销及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决策水平和经营效率。

  用标准引领信息网络技术与工业融合。“工业4.0”战略的关键是建立一个人、机器、资源互联互通的网络化社会,各种终端设备、应用软件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换、识别、处理、维护等必须基于一套标准化的体系。为了保障“工业4.0”的顺利实现,德国把标准化排在八项行动中的第一位,同时建议在“工业4.0”平台下成立一个工作小组,专门处理标准化和参考架构的问题。2013年12月,德国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协会发表了德国首个“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可以说,标准先行是“工业4.0”战略的突出特点。为此,我们在推进信息网络技术与工业企业深度融合的具体实践中,也应高度重视发挥标准化工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及时制定出台“两化深度融合”标准化路线图,引导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同时,还要着力实现标准的国际化,使得中国制定的标准得到国际上的广泛采用,以夺取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和话语权。

  构建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制度保障体系。德国“工业4.0”战略十分重视产业创新、组织创新与现有制度相冲突的问题。“工业4.0”一方面增加了管控的复杂性,技术标准的制定需要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也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促进技术创新。“工业4.0”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制度保障,比如设立处理各类问题的专职工作组,制定和实施安全性支撑行动,建立培训和再教育制度等。我国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上,也同样面临制度保障方面的相关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长效机制,比如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节能环保、质量安全等重点领域的法律法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等,从而形成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制度保障。

  产学研用联合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德国“工业4.0”是由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联合发起的,工作组成员也是由产学研用多方代表组成的。因此,“工业4.0”战略一经提出,很快得到了学术界、产业界的积极响应。事实上,政府支持产学研合作的动机不单纯来自于市场考量,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促进竞争往往成为发达国家重要的战略意图。我国应该充分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产学研用联合模式,一方面,针对不同类型自发的产学研合作网络或产业研发联盟,政府要通过引导和支持的方式促进其发展;另一方面,选择几个重点行业和关键技术领域进行试点,以行业骨干企业为龙头,联合科研实力雄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组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研发联盟,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推进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全球来看,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不断向制造业加速渗透,已经开始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基于CPS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人机交互等正在引领制造模式由自动化向智能化跃升;网络协同、规模化个性定制、C2B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智能汽车、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产品等智能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

  在技术进步和产业需求的双轮驱动下,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破解工业发展一系列问题、开启工业转型之门的关键钥匙。为此,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

  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重新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意义,同时各国也都看到飞速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所蕴藏的巨大能量,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力图率先打造工业生产新范式,推进新一轮贸易投资新格局,重塑全球竞争新优势。其中,以美国先进制造战略、工业互联网和德国工业4.0最为突出。与《中国制造2025》一样,美国和德国也都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本国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作为制造业进一步提升的重大举措。

  (一)美国政府和产业界将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创新作为其制造业复兴战略的重点领域

  美国先进制造战略提出重点关注下一代机器人、关键材料、节能制造工艺、纳米制造、生物制造等十一个领域,并从2013年开始,聚焦三大技术领域的优先突破,即制造业先进传感、控制和平台,可视化、信息化、数字化制造技术,以及先进材料制造。奥巴马政府还提出通过在未来10年建立40预缩区域性制造研究中心,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当前已经建成或在建的创新研究中心已达到9所,包括数字化制造与设计创新研究所、增材制造创新研究所等机构。

  在产业界,以美国GE公司为代表的产业巨头紧抓互联网革命与工业的融合将带来全新的增长机遇,开展多方跨界合作,在全球推广新生产理念。2013年,GE开始与亚马逊、埃森哲、AT&T、Pivotal等ICT企业深度合作,推动大数据分析、无线通信、云计算服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能源、航空、铁路、医疗等众多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2014年,GE与Cisco、IBM、AT&T、Intel等5家企业宣布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在NIST的参与下推动网络与数据标准的建立,由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的“测试床(Test bed)”项目,对工业互联网相关部件和解决方案进行验证,建立统一的标准和安全机制,并与其它物联网标准组织进行对接。当前该联盟成员已接近200家,我国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为、沈阳自动化所、东土科技等企业和机构也位列其中。

  2012年3月,德国联邦政府在《高技术战略2020行动计划》中部署了工业4.0项目,并将其上升为德国国家战略。工业4.0力图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德国工业高度自动化的优势相结合,通过打造一个使全要素、全环节、全生命周期中数据得以有效汇聚和流动的CPS系统,发展高度灵活的“智能生产”和“智能工厂”,从而实现机器的协同、制造流程的协同以及价值链的协同。

  为了抢占未来制造业的战略高地,德国政府近年来大力推动工业4.0战略的实施。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着力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并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及IT安全体系的建设。此外,德国政府在培养专业人才、增强创新能力、加强融资基础、保证能源供应、保证原材料供应、改善出口等方面不断加强政策支撑力度。产业联盟也在工业4.0基础研究和标准化方面也发挥了突出作用。德国机床设备制造联合会(VDMA)、电子电气制造商协会(ZVEI)、德国信息通信新媒体协会(BITKOM)组成了工业4.0标准组织,重点围绕战略框架、标准规范、研究创新以及网络系统安全四方面内容,着力开展工业4.0战略所需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路径研究。

  为了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并寻求合作共赢,2014年10月,中德签署《中德合作行动纲要》,重点加强“工业4.0合作”,旨在通过两国行业交流、企业合作、标准制定与政策支持方面深度合作,构建未来工业竞合优势。

  全球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对我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被列为《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任务和重点,提出要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智能制装备和智能产品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基础要素。要大力发展具有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自学习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高端智能制造装备,要推动新型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工控系统、工业软件等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硬件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要大力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家电、服务机器人等一系列智能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应当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的契机,突破一批核心共性技术、培育一批知名自主品牌、形成一个应用与研发双向互动的良好生态。

  新型生产方式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核心特征。生产模式的转变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管理的革新、理念的革新、范式的革新。在重点领域建设智能工厂,加快建立以数控机床、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交互等相互协调联动的智能化生产线,加强工业互联网在实时数据采集、远程网络监控等方面的应用。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企业各环节、各层面的一体化管控发展。发展基于C2B的拉动式生产,依托企业管理系统与智能工厂生产线的有机结合,促进以销定产、精准生产。

  深化互联网建设和应用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加快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加强数据通信标准的统一,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同时还要加大与工业互联网相匹配、相适应的各类智能控制系统、工业应用软件的研发,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流程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通过发展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资源、关键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大力发展基于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供应链金融等新业态、新模式,并加强示范推广,形成协作共赢的新兴融合生态体系。

返回列表 推荐新闻

在线留言